据报道,一边是特朗普在镜头前不停强调“欢迎中国留学生”,还抛出“两年内扩容至60万”的数字,并点名与“核大国”保持友好;另一边,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以7比4裁定其援引《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》加征的“对等关税”大部分非法,财政部长贝森特火速对外放话,警告若裁决生效,美方将陷入“外交尴尬”和“他国报复”的险境留学。
特朗普在对媒体的长访中,把中国称作“核大国”,并用“无礼”去形容拒绝中国学生的做法,强调扩大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教育体系“有好处”,还特别点名“二流大学”会受冲击,释放出“我们需要这些学生”的信号留学。就在这番“善意”表态前后,美国国土安全部又推进收紧留学生与交流签证停留期限的拟议规则;这边说欢迎、那边提门槛,熟悉的“双轨”叙事又回来了。
联邦上诉法院对《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》的适用边界给出明确限制,认定该法并未授权总统以行政令加征大部分对外关税,并给出10月14日之前的缓冲期;特朗普怒怼、拟上诉最高法院,财政与商务高官则对外“通告全球”,直言谈判努力可能泡汤、盟友协议推进受阻、他国可能报复留学。
舆论与市场端的具体受体已经开始行动:被加征50%关税的印度被形容“肯定在庆祝”,欧盟内部讨论“以零关税换美方降车关税”遭内部质疑,日本对美“增购农产品、降关税”的行政令安排也出现不满与迟疑留学。当法律的红线与政治的边界叠加,美国的“关税万能钥匙”突然不好使了。
特朗普很清楚,军控与核地位的语汇,可以被用作谈判的“长杆”留学。把中国在外交语境中定义为“核大国”,一面借机要求中国进入某种限武或军控框架的谈判轨道,另一面为自己对华“放软口风”找道德台阶。这套话术并不新,过去在军控议题上,美国就频繁推动“中美俄三边军控”的叙事。但问题也摆在台面:材料里没有任何中国在核领域谈判让步的线索,暂无相关信息;中国的官方立场一直强调有限核威慑与不首先使用原则,这与美俄巨量核武库的结构性现实不在一个量级。
展开全文
再看全球格局,“核大国”“欢迎留学生”“怕遭报复”这三重信号,恰恰暴露了美国现实困境留学。特朗普明知关税政策最后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,还硬要用关税敲打中国、印度,结果法院判决一出来,自己反倒成了最怕被反制的那个。美国曾经想靠关税政策“反转全球供应链”,现在反被中印等新兴大国牵着鼻子走。美印贸易摩擦,印度那边刚刚被加征50%关税,转头就能联合东盟国家要美国“松绑”;中国这边稀土、国债、市场三大杀手锏,随时可以让美国的产业、科技、金融三线受压。
美国还在幻想用制度优势、议题设置、贸易谈判牢牢掌控全球,但中国、印度等国早就学会了怎么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留学。特朗普这次突然“温柔”起来,背后正是美国全球战略空间被不断压缩的体现。美国法庭判关税非法,不只是一纸裁决,更是对美式霸权合法性的根本质疑。美国要想真正让中国、印度等国回到谈判桌上,得真正学会尊重对手、平等协商,而不是靠一纸行政令、一个强人总统就能搞定。
中国的底气、印度的变招,背后是新兴大国力量的崛起留学。美国人嘴上可以喊“核大国”,可以喊“欢迎留学生”,可以喊“我们会赢”,但真正的赢家,一定是能顺应国际潮流、敢于创新应对、敢于放下旧思维的大国。美国再也回不到那个想制裁谁就制裁谁、想报复谁就报复谁的时代。特朗普的每一次三重表态,都在提醒世界:美国“单边制霸”的日子正在一去不复返。谁还在幻想用关税、签证、核威慑来压制中国和新兴大国,谁就会被现实狠狠打脸。
留学生可以欢迎,核大国可以认同,但如果美国还想用老一套威胁、霸凌、收割的思路对付中国和印度,等来的只会是更多的反制和报复留学。美国要想真正赢得未来,必须先学会怎么和真正的“核大国”与新兴力量打交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