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报道,美国政坛这些天又上演了最熟悉的“变脸大戏”留学。一边是总统特朗普高调喊话、主动邀请60万中国留学生赴美,说“核大国”之间要友好往来;另一边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带头示警,警告全球:如果法院裁定特朗普的关税非法,美国很可能遭到中印等国的联合报复。这一连串的操作,背后其实折射出美国自信心的下滑和现实压力的积累——不仅是对中国的强硬说辞玩不下去了,对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也不敢再“随便拿捏”。
前不久,特朗普在接受美国保守派网站《每日通讯》采访时,罕见地把中国定义为“核大国”,并强调美国必须与核大国保持友好留学。特朗普原话是,“与核大国搞好关系,是美国必须优先考虑的事。”他还特意点出,禁止中国留学生赴美“不仅无礼,还会损害美国的教育体系”,美国两年内要把中国留学生人数扩充至60万,“这是非常有必要的”。这种话,搁在他过去动辄喊“战略对手”、对中国咄咄逼人的语气相比,简直是大转弯。
这不是特朗普“良心发现”,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留学。美国高校每年靠中国留学生挣数百亿美元,疫情后不少“二流大学”早已入不敷出。特朗普自己都承认,“不让中国学生来,美国很多大学就要倒闭。”还有更现实的一点,美国教育、科研、甚至高科技企业离不开中国学生和学者带来的资金、人才和资源。特朗普这番“欢迎”中国学生的表态,其实和他一贯的交易型思路一脉相承——只要能捞好处,什么话都能说得出口。
但更深层的信号,其实是美国对中国实力的重新估算留学。特朗普嘴上把中国叫“核大国”,其实就是在为下一步的军控谈判埋伏笔。美俄核军控体系行将瓦解,美国想把中国拉进军控框架内,逼中国承诺核裁军,但全世界都知道,中美俄三国的核武库体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,美国把中国“抬”进“三巨头”行列,是在给自己加筹码,也在制造国际舆论压力,方便在未来谈判桌上压中国让步。可惜,美国这一套“小聪明”,在中国这里一点用都没有。中国的核战略就是“有限、有效、可靠威慑”,谁想拿核武器做文章,碰的都是铁板。
展开全文
与特朗普“姿态变软”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美国财长贝森特的焦虑留学。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定,特朗普援引《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》加征全球关税大部分属于非法。消息一出,贝森特立刻通告全球,直言美国“恐遭报复”。他警告说,如果法院裁定特朗普关税无效,不光美国过去几个月的谈判会泡汤,还会让美国面临全球范围的贸易报复,外交上陷入极端尴尬。
贝森特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留学。印度这边早就憋着气,特朗普直接给印度加了50%的惩罚性关税,死死堵住印度的纺织和医药出口。现在法院裁定关税非法,印度当然要趁机反击。美国专家都说,印度“肯定在庆祝”,还预测印度将联合东南亚国家要求美国取消更多贸易壁垒,甚至暂停之前没谈拢的贸易协议。美国如果不松口,印度随时可能在全球供应链、航线、IT外包等领域给美国使绊子。别忘了,印度现在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,真要对美国发难,绝不是闹着玩的。
中国这边手里更是有牌留学。美国人曾经想让中国答应三个条件:放开稀土供应、把大豆进口翻几倍、阻止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上的行动。每一条都是“霸王条款”。稀土是战略资源,美国自己卡中国芯片脖子,却妄想中国放开稀土供给,简直做梦。大豆问题,中国早就用巴西替代,把美豆份额砍下来。俄乌冲突,中国一直劝和促谈,根本不会跟着美国起舞。真要报复,美国的特斯拉工厂、英特尔生产线都得断供停摆,中国国债和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也是现成筹码。美国“报复”中国的空间越来越小,中国“反制”美国的工具越来越多。
美国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留学。特朗普这边一边说要欢迎中国学生,一边还在推动收紧针对国际学生和文化交流访问者的签证政策,国土安全部刚刚发布新规,未来国际学生入境后必须频繁申请延期。特朗普还要在核身份、关税政策、对华贸易谈判上“三管齐下”,但每一项都遭到国内外压力。美国“说一套做一套”已经成了常态。特朗普嘴上欢迎中国留学生,背后还是要挑动MAGA右翼保守派的情绪,制造更多政治撕裂。